雙十一”購物節將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涉家紡行業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于近日受理了一起商標作品侵權投訴,某羽絨科技有限公司狀告某紡織廠侵犯其商標權。調委會聯合知識產權快維中心、公安、市監等部門就是否構成侵權開展調查、固定證據,最終在雙方自愿前提下通過調解達成協議,由侵權方立即停止侵權,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3萬元,對未銷售貨物改標、對線上圖案改圖。
近年來,通州區司法局立足川姜鎮作為全國最大的家紡產業集聚地的區位優勢,創新打造“法潤家紡”品牌,圍繞產業鏈建設熱點,精準把脈企業需求,把企業“呼聲”變成行動“哨聲”,全力護航家紡產業全鏈條提檔升級。
企業有所呼“我”必有所應
不久前,通州區家紡城調委會接到川姜鎮商戶秦某的求助,原來另一商戶付某5月份從其處購得布料共計30萬元,支付了5萬元定金以后,付某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遲遲不付清余款。調委會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邀請家紡法庭一起參與調解,調解過程中調解員與法官釋法明理,整場調解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最終,雙方達成分期付款協議,握手言和。
為強化部門聯動,持續擦亮“法潤家紡”品牌特色,通州區司法局聯合快維中心、公安、市監、行業協會、電子商會等部門和社會性組織,召開“護航雙十一”座談會。座談會上,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潛在風險,區司法局提出法律建議,堵塞監管漏洞。與此同時,通州司法局持續開展“產業鏈+法律服務”專項行動,做優“法律服務直通車”,通過定期入企宣講,讓經營者對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及早認識、及早防控。
以“法潤家紡”品牌為契機,通州法院家紡法庭聯動品牌創建,推動工作職能從“單一辦案”向“辦案與基層治理并重”轉變,積極探索法庭參與社會治理新途徑、新方法,將工作“觸角”伸向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將訴源治理工作落實到實處,努力把糾紛化解、法治宣傳等服務送到“企業門口”,真正讓司法服務下沉、讓便民服務進企,共同打造營商環境新局面。
民生“關鍵小事”卻是司法“頭等大事”
“普通消費者難以識別侵權商品、甚至某些消費者明知是侵權商品也因價格便宜而購買,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往往是關乎家紡行業市場秩序的‘頭等大事’。”通州區川姜鎮司法所所長張祥說道。
伴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護航家紡市場有序經營,自去年3月起,通州區家紡產業鏈法治宣講團正式成立,為家紡企業良性競爭提供法治支撐。通過充分調研、摸排,通州司法局制定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糾紛應對指南,及時幫助企業發現、識別侵權風險,并定期發布家紡知產保護典型案例,牢牢地構筑起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防線。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嚴重危害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生產生活安全、妨礙企業創新發展。通州區司法局通過發放知識產權法律知識手冊、現場座談交流等方式,向家紡企業負責人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知識及相關政策,旨在提升家紡業主“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知識產權法治意識,動員全社會加入打擊侵權行為的隊伍中來,切實提高全區人民對侵權商品的關注度和警覺性,引導家紡企業為通州區共同營造最優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企業“撓頭事”就是司法“分內事”
“如今家紡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離不開自主創新的支撐,我們對企業開展‘一對一’精準法治體檢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場家紡產業鏈上企業法治需求座談會上,通州區司法局局長劉玉賢表示。
“一對一”精準法治體檢專項活動,通過聚焦企業發展難點、痛點問題,幫助企業分析法律風險點、解讀相關法律法規、以案釋法、解答法律咨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法治體檢專項活動旨在調動全區法律力量,關注民營企業法治需求,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推動法律保護關口進一步前移,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堅實的法治保障。
通州區司法局通過與企業建立“雙向服務對接”機制,引導企業依法經營,增強守法意識、經銷正規商品,履行好自身的義務和責任。同時定期組織律師、法律工作者深入企業,開展法治體檢,針對創新型企業生產經營需求,開展知識產權策略與風控研究,制定新產品專利侵權法律風險評估機制。據統計,1-9月份全區共開展法治體檢13次,走訪企業71家,提出法治意見60余條。
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而破題的關鍵,就在于找準企業需求并將其作為發力的方向。通州區聚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保障信用主體合法權益、營造良好法治營商環境等方面,積極延伸服務觸角,主動融入發展大局,著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環境,形成人人講誠信、事事做誠信的良好氛圍,為市場主體架起一張“有速度”“有溫度”的營商環境“防護網”,護航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